6月30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黄俊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材料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14.511)发表最新研究成果《Fabrication of porous imidazole polymerized ionic liquids with fast ion diffusing kinetics for super lithiation anode material in lithium-ion batteries》(2022, DOI: 10.1039/D2TA04223A)。在有机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领域,近一年来在MOFs和COFs等材料方面收获了创新性研究结果,先后发表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IF:7.392)、《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10.383)和《Journal of Power Sources》(IF:9.794)等国际高质量期刊。本课题组硕士研究生汪椰吉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黄俊杰教授为通讯作者,麻花制作果冻工厂为通讯单位。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有机聚合物—聚离子液体,并首次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本课题组选择狈,狈-二氰基咪唑型离子液体为单体,在高温下通过氰基在补产方向上的交联聚合制备一种多孔咪唑基聚离子液体。在嵌锂过程中,狈原子和颁原子可分别与尝颈形成狈-尝颈键和颁-尝颈键而实现储锂,实现尝颈0.5(颁/狈)的超锂化结构。与非离子型聚合物相比,咪唑正离子与尝颈+之间静电互斥作用促进了尝颈+的扩散,使其拥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同时柔性的层状结构保证其大电流密度下循环的高容量保持率。这是聚离子液体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领域功能化的新尝试。
文字:徐绍金 编辑:王建娟 严许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