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与心理学院“山海同声”实践团作为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奔赴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甘沟乡前进村、东山村、静宁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县内生活着回族、土族、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据村书记介绍,村里大多数学生因语言环境等因素影响,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学习时存在障碍,课堂上不敢大胆发言,生活中也难以顺畅沟通。“山海同声”实践团表示将以“汉字薪火,诗意家乡”为主题推普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在常规教学之余,为少数民族学生定制专属课程和活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搭建语言桥梁。
在推普课堂上,“山海同声”实践团以“推普”为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桨,带着孩子们与经典诗词邂逅——团队成员逐字逐句朗诵示范,让韵律随着标准发音钻进孩子们耳朵;再把诗词融入旋律,让意蕴借歌声在教室里流淌,沁入孩子们心田。孩子们从生疏跟读,到熟练朗诵、欢快诵唱,普通话成为传递经典的桥梁,让梅花的坚韧、竹石的风骨在稚嫩童声里扎根。成员们还带领孩子们开启奇妙的省份探索之旅,无论是边疆的异域风情,还是内陆的厚重历史,一幅多民族融合盛景伴随着普通话在同学们眼前徐徐展开。这堂省份认知课,借普通话推广,把民族共同体意识播撒进了孩子心田。

“山海同声”推普活动接近尾声时,“甘沟篝火夜”在前进村村委会广场盛大举行。实践团成员指导孩子们用普通话进行台词练习、歌曲演唱,反复纠正、克服发音障碍。晚会上,手势舞、古典诗词朗诵、儿歌版《卜算子?咏梅》等节目精彩纷呈,这是孩子们才艺的展示,更是“山海同声”推普工作的成果检验。大山里的孩子们用自信清晰的表达,展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实践团愿为他们种下前行的种子。

另一方面,推普实践团也在乡内进行走访调研,发现当地少数民族儿童的普通话使用存在明显的“场景分化”:在家庭与邻里交往中,90%以上的孩子习惯用方言交流;进入课堂后,虽能听懂老师用普通话授课,但主动发言的孩子不足叁成;回族女孩的笔记本上,用方言标注着普通话词语的发音,却总在被提问时红着脸低下头。而与当地中青年沟通时更是存在语言障碍,需要当地的驻村书记充当翻译,这种种现状更让团队成员意识到了推普的重要性。
“山海同声”团队依据现状形成调研报告,制定针对性强又可实施的帮扶方案,从叁方面持续推进推普工作:通过联合当地学校建立“普通话成长档案”、培训村里的年轻家长担任“家庭推普员”、打造“云端语伴”计划,建立推普长效机制,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在民和县的土地上持续生根发芽,真正把普通话变成孩子们描述梦想、走向远方的有力工具。
摄影、文字:吴嘉琦 石峻华 编辑:赵晗宇 张冉